2011年,浏阳花炮以 1028.17亿元排名《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》第七位,花炮产业从次年开始,正式列为国家文化产业统计目录。 除了花炮产业悠久的历史文化外,浏阳花炮探索与异地城市进行文化的“融合植入、美学定制、异地燃放、品牌塑造”更是一种新模式。除了连续100多场橘子洲周末焰火外,成功承办的福建莆田“妈祖文化节”焰火晚会、青岛“千岛夜放浏阳花”岛屿文化节、上海音乐烟花节等,都是走出了花炮文化推广营销的新路子,既是为他人文化搭台、节庆捧场,也是在展示浏阳花炮自身的企业形象。 “烟花的底色是文化。”通过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工艺,加大文化要素的提炼、融合与植入,强化创意设计的科技投入与智力支持,才是最终实现花炮产业“文化”的必经之路。 那么烟花产业最大的增长空间在哪里? 用文化作为核心增长点和持续增长点,以文化延伸产业、以文化作为企业家创新思维的轴心。 围绕“文化”想出好点子,将文化元素用于产品设计、包装、营销等产业链各个环节,不断综合历史、人文、民族、科幻等人文因素,给具体的花炮产品植入精神慰藉、文化领悟与人文感情…… 构筑安全与环保文化底线,文化创意是关键,科技创新是支撑,文化营销是保障,品牌建设是抓手。 对于这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该如何向文化寻找增值空间?“最重要的是接地气、体察人心,要想办法将它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符号。这样,才有增值空间可言。” 烟花特有的属性,它本身是一种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产品。 其实,它在国外的很多节日里不仅仅只是美丽绽放的瞬间,更代表着中国的一种文化软实力,传播的是一种力量,能强烈地表达我们的感情。 举例说明,在日本大家都会去主题公园游玩,这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。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有类似的焰火主题公园? 在环保先行的时代,利用高科技造出来的花炮,让大家不再纠结是禁还是放,第一个联想的关键词是浪漫与喜庆。